一、软件完整性无法保障,易遭恶意篡改
1. 代码篡改风险
未签名的软件在传输或分发过程中,攻击者可轻易篡改其代码,植入恶意模块(如木马、勒索病毒)。由于缺乏数字签名验证,用户下载后系统无法识别代码完整性,导致设备直接暴露于恶意软件攻击之下。
2. 数据窃取与破坏
篡改后的软件可能窃取用户敏感信息(如账号密码、银行数据),或通过加密用户文件实施勒索攻击。例如,某下载站曾提供“伪官方版”软件,实际为篡改后的勒索病毒,因未签名导致用户系统被加密。
二、用户信任度骤降,安装使用受阻
1. 操作系统拦截
o Windows系统:SmartScreen筛选器会直接拦截未签名软件,弹出“未知发布者”警告,用户需手动降低安全设置才能继续安装,操作繁琐且易引发用户不满。
o macOS系统:默认仅允许运行App Store或已签名软件,未签名应用无法启动,导致用户直接放弃使用。
2. 企业环境限制
企业IT部门通常严格限制未签名软件,通过MDM(移动设备管理)策略禁止其部署,导致内部开发的工具无法分发,影响团队协作效率。
三、法律合规风险增加,面临监管处罚
1. 违反行业标准
金融、医疗等行业(如PCI DSS、HIPAA)明确要求软件必须签名以确保完整性。若未签名导致用户数据泄露,企业可能被监管机构处以巨额罚款。例如,某医疗软件因未签名导致患者数据泄露,最终被追究法律责任。
2. 开发者责任扩大
若用户因使用未签名软件遭受损失(如财产被盗),开发商可能因“未尽安全义务”被起诉。GDPR等数据保护法要求软件需具备基本安全保障,未签名软件可能被视为违反数据保护义务。
四、分发渠道受阻,市场份额流失
1. 应用商店拒绝上架
Apple App Store、Google Play、Microsoft Store等主流平台均要求应用通过代码签名,未签名软件无法上架,直接失去官方分发渠道。
2. 用户流失与品牌受损
用户更倾向于选择经过严格验证的软件,未签名软件可能被贴上“低质量”“高风险”标签,导致用户转向竞争对手产品,损害企业品牌形象。